这是一个让廊坊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2月26日,收治在定点救治医院廊坊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的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出院了!从1月25日接诊第一例确诊患者,32天,我们的医疗救治团队成员日夜坚守,争分夺秒,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较量,取得了医疗救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新冠肺炎病魔来势汹汹,感染病患病情发展迅速,专家组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医护人员对症治疗、精心护理,让病患从危重症转重症、重症转轻症,让轻症尽快治愈、走出医院,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给他们的艰巨任务,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30例确诊患者100%治愈率、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是一个团队,一个因抗“疫”而组建的联合作战部队。抗“疫”之初,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敢于担当、快速应对、果断决策,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定把市三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以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抽调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专家,又从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抽调相关业务骨干,组建了147名医务人员的团队,协同作战,合力救治,有效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今天,记者走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回顾这32天的“奋战史”,这32天的争分夺秒,这32天的生死竞速,这32天的殊死搏斗,这32天的医者仁心, 这32天里,廊坊医疗救治团队用大爱书写着勇气与担当。
与死神竞速,创造生命奇迹
2月2日上午,廊坊首例痊愈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2月13日凌晨3点30分,市三院隔离病区,一场生死战打响了。
“患者血压骤降,呼吸衰竭,意识状态下降,做好上呼吸机准备!”生死就在一瞬间,医护人员火力全开,立即与“死神”抢人。
“马上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凌晨3点,省、市专家组一声令下,病区内随时待命的医生迅速行动,一切按照危重患者抢救流程进行。
市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靳立振和麻醉科高雷穿上最高级别防护服——正压隔离服,准备插管。护士推完镇静药物后,5秒钟,高雷插管成功,接呼吸机,调整参数。厚厚的防护服下,靳立振戴着4层手套,摸不到患者的动脉搏动点,来不及用超声引导,视线在护目镜下受影响,凭着经验,他仅用了2分钟,中心静脉置管成功。
“采取肺保护策略、限制性液体治疗策略,上中心静脉压监测、重症超声监测……”完成气管插管后,市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市三院病区主任赵永华根据省、市专家组提出的意见,部署了跟踪治疗措施。他安排医护人员24小时监测数据变化,观察患者状态,请来营养学专家精确计算患者每日所需要的营养支持,保证最科学、最有效的治疗。
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
“降低镇静深度,过渡到浅镇静。”赵永华开始为拔除气管插管做准备,让患者逐步恢复意识。
临近中午,患者呼吸平稳、神志清晰、能配合医生的指令状态。中午12点,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2月18日,张女士转为重症,露出了入院以来的第一次微笑。
“通常情况下,插管患者要十几天才会慢慢好转,但我们这一例危重患者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拔管。”说起这段经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刘政脸上不无骄傲。
与病魔较量,就要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救治患者,场场都是硬仗。而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重症监护室里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个或是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同心协力。”刘政说,工作量最高的时候,一个危重症病患就启用了4名医生8名护士组成的重症团队:病房内,医生护士一刻不离地守在患者身边;病房外,专家组成员密切监控,随时查看患者信息,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症病人的治疗方案,几乎半小时一调整,呼吸机和用药的剂量都是一点一点地调,否则,人就没了。”刘政说。
这两天,廊坊市中医医院十病区主任刘强,收到了来自廊坊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方某的微信:“我不懂医学,但凭感觉药很对症,恢复得很快,出院时身体就基本正常了,非常感谢您!”
方某是我市第二例确诊病例,首诊就是在廊坊市中医医院。1月26日该患者正式确诊后,便转入市三院治疗。
“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从国家到地方都鼓励中西医一起上。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是在不断摸索调整中。”刘强说,经过专家组集体讨论,在他确诊的当天,他就与其余几位中医专家商讨了中药治疗方案,让病人当天下午就喝上了中药。住院仅仅6天,方某便恢复如常,成为廊坊首个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不仅仅方某,廊坊每一个确诊病例,都全程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刘强的手机里,“三院中医查房群”“三院中医康复治疗群”最为活跃,这里集合了在院治疗以及离院康复的病患和中医治疗团队,患者有问题可以直接对话专家。
“中医讲究的是辨症施治,需要采集病人的各项体征,要望、闻、问、切。由于工作需要我不能进隔离病区,所以就把患者加到微信里,视频问诊,这样便于时刻掌握病情,灵活处理。”刘强说。
“我们集中了全市的优质资源,中西医合璧,对病人病情把控得更细致、更精准,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让患者走任何一点弯路,得到省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刘政总结说。
北大医学硕士出身的刘政,曾任廊坊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2009年H1N1流感和2013年H7N9流感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自专家组成立以来,他和成员几乎都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
以刘政为首的专家组有71人,由全市三级医院呼吸、重症、感染、影像、检验、院感、中医等专业人员组成,集结了全市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我们专家组起初是37人,后来随着救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逐渐吸收了更多领域的专家进来。”刘政说,集结全市的精兵强来集中救治患者,可以归结为患者救治成功的“廊坊经验”。
疫情发生以来,刘政带领专家组,奔赴各个县(市、区),各个社区以及市内的各三甲医院进行病例筛查。他们经常要半夜跑到各县去会诊患者,有一次从前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
55岁的陈光是市医院副院长,也是定点医院医疗救治的总指挥。1月27日他临危受命,1月28日带领团队进驻市三院。医务人员的安排、医疗物资的调配、各项工作的衔接……每天,他几乎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吃住也都搬进了医院。
“把床旁超声机推到重症病室,马上给病人做个B超。”“用床旁X光机给病人拍胸片。”2月15日,记者见到陈光时,他正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手机,“两机通用”地解决问题。“每天打电话打得耳朵疼。”刚刚挂完电话,他又匆忙参与专家会诊。每天下午2点半,无论多忙,陈光都要抽出时间和专家们一起对医院收治的确诊病例进行集中会诊,主要任务是负责研判分析疫情动态,提出防治建议,及时了解防治工作最新进展,为全市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
“患者的治愈出院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医疗救治,核心的任务是医疗质量的管理,这是一个综合工程。”陈光说。
把白衣当战袍 筑起生命防线
以生命护佑生命,把白衣当战袍。
2月27日,已经在市三院隔离病区坚守整整一个月的赵永华终于走出三院,正式结束了他的战“疫”。
41岁的赵永华是重症医学博士,从事重症医学14年。2月15日,本是赵永华结束战斗的时间,但为了更好地为患者诊治,他主动提出申请,又延长了一个周期。
团队临时组建、流程重新制定、数据每天上报,担任病区主任的赵永华一上任就面临诸多压力,工作量比平时翻了几番。最初的几天,他从早7点组织查房,制定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直到深夜才能休息,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为了节省防护服,工作期间他不吃不喝。下班后脱掉防护服,总有一种虚脱的感觉。由于长时间戴着手套工作,赵永华手背上起了湿疹,又疼又痒,脸上因长时间戴口罩,压痕清晰可见。赵永华却说:“忙起来就感觉不到了。”
赵永华家中有两个孩子,老大9岁,老二才2岁。妻子孟伟是市医院放射科的一名护士。
当听说丈夫要去支援市三院的时候,妻子孟伟说:“去吧!那里的病人更需要你,家里我自己扛!”
“父母年纪大了,为了不让他们惦记,我没敢告诉他们我已经进入了隔离病房。”提及父母,赵永华一度哽咽。
在隔离病区,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是护理人员。患者康复离不开医生的精准治疗,也离不开护士的精心护理。
38岁的李红是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也是隔离病区的护士长。她肩负着医护衔接和与外界沟通联络等各项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接打电话不下100个。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说话基本靠喊,她嗓子已极度沙哑。
除了帮患者治疗身体上的病痛,李红还想方设法为患者调节心理。“我们会时刻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无论是送药、送饭,还是为病人测量体温,我们都要在病人床头站一会儿,和他们聊聊天,说几句宽慰的话,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李红说。
“等疫情过后,一定要多陪陪家人!”李红感叹地说,婆婆年前确诊甲状腺肿物,还没有去复查;母亲摔折的腿还没有好利索,血压也不稳定;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和两个孩子亲近了……
2月3日,市人民医院医生陈玉兰(中)获得第四届最美廊坊人称号。
陈玉兰是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初一,她主动请缨奔赴市三院。在她到病区工作的第六天,母亲病故离世。院领导特意打来慰问电话:“如果需要休整,随时有人替换你。”但陈玉兰坚定地说:“既然上了前线,就要坚守岗位!”
1月30日中午,陈玉兰母亲的遗体已被送去火化。前线的她,穿上隔离服,戴上两层口罩,还有护目镜、帽子,“全副武装”,化悲痛为力量,再次走进实验室。她将忠孝化为救死扶伤的亲情和大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月23日,陈玉兰解除隔离观察,她终于能回家“看看”母亲。一进家门,看到母亲的遗像,陈玉兰心里“咯噔”一下,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憋了20多天的情绪一刹那释放出来。“这些天我流了不少眼泪,但是怕家人和同事担心,一直是偷偷哭。现在终于能痛痛快快哭一场,尽一尽作女儿的孝道。”
然而待平静下来,陈玉兰坚定地说:“生活没有如果,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后悔。即使再来一次,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我始终记得当初入职的誓言,救死扶伤、不顾一切救治病患是医生的职责。作为党员,我更要带头冲在前面。”
经历过非典、甲流等战役的市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李京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到达市三院的当天, 她就和年轻护士交心,帮她们树立信心。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李京坚持不吃不喝,穿着纸尿裤上班。
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记者从患者口中听到了褒扬。
最后出院的84岁的郭某告诉记者:“我是南方人,饮食上和北方有很大差异,医院就想尽办法为我做可口的饭菜。我吃不下大块的苹果,医护人员就削成小块送到我床边。在医院里穿的鞋子比较大,医院就为我买来了合适的防滑鞋。我有时候身体不舒服难以入睡,医护人员给我按摩,一直到我踏实入睡,我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医护人员。”
对此,患者韩某也深有体会。有一天,他感觉心率很快,医护人员一边叮嘱他平躺休息,一边留心观察。“医护人员至少问了我20次感觉怎么样,跟自己家里人一样上心。如果没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
众志成城 冲锋战士平安还
2月26日,我市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请放心,我要把战友们平平安安带回来!”2月15日,申请延长一线工作周期的赵永华在视频连线中告诉记者。
正如赵永华发自内心的表达,白衣战士在前方鏖战,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和他们的家属都在后方默默支援。
“一定要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确保零感染!”市委书记冯韶慧1月27日看望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时,就反复叮嘱大家加强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为防控疫情和救治患者作出更大贡献。
医护人员在一线冲锋陷阵,如何确保零感染?感控人员为防疫一线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传染病医院跟普通病区有很大区别,只有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制度流程,医务人员严格规范地执行下去,严格把好感染防控第一道关,才能有效防止院感的发生。” 院感工作组组长于建水说。在他的带领下,制定了消毒隔离制度、措施、处置流程及记录表等35条标准操作规程,并实时更新。感控工作涉及的范围广,事无巨细。从进病区人员由哪进、从哪出到污水管理、垃圾转运,从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到各区域的消毒管理,从防护物资的审核储备到医务人员的健康观察,这些都装在于建水的心里。
市医院感控科护士胡静原本胆小,从来不敢自己一个人走夜路。但是在定点医院这段时间,她说没有时间害怕。很多个夜晚,当其他人已经进入梦乡,她和同事还在医院的各个楼宇间穿梭,准备物资,查看路径,确保流程合理,医务人员安全。
“我们感控人员扮演的是侦察兵,我们要‘戴着放大镜’去发现感染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改进,将隐患扼杀在摇篮。”胡静说。
“你们保护患者,我来保护你们!”一个多月里,市三院副院长王晓咏“马不停蹄、人不歇气”,带领后勤保障组人员奋战在设施维护、医废暂存、污水消毒检查第一线。市三院设施老化,怎么办?拉网式排查!短短3天时间,就完成了水、电、暖的改造。敷设新线路、安装热水器,让医护人员洗上热水澡。工作忙完了,他们自己却没顾上喝一口热水。“在定点医院里,没有前方后方之分,大家的想法只有一个,让患者早日康复。”
病区如战场,医疗物资如“弹药”。在医疗物资保障上,我市集中全市医疗物资向市第三人民医院倾斜,保障正常一线救治工作。
张宝岩是市物资保障组成员,该组承担着医疗物资的调配工作。“高峰时市三院口罩、防护服的需求量是每天150到200套。最紧急的时候,库里物资存量只够一天使用,如果医疗物资跟不上将会给患者救治带来很大困难。后来经过市领导带头协调,各部门积极联动保障,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防疫物资紧缺情况,我市广开思路、深挖资源,多渠道破解物资需求难题。全市财政投入防疫资金1.96亿元,其中市本级4079万元,同时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应急防控物资战略储备。市工信局突出保障企业生产,对涉及疫情防控的43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确保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从救治团队同心协力,到各级各部门联合作战,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号角格外嘹亮。这也是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应该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然而,战“疫”并未停止。“患者全部治愈并不等于风险清零,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市疾病防控专家组组长程雨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