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使命达,火眼金睛擒疫魔。
在廊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有这样一批“隐身”战士,他们每天与新冠病毒零距离角逐,让狡猾的病毒无处遁形。他们就是新冠病毒核酸检验员,被誉为抗“疫”战场上的侦察兵、病毒猎手。
今年正月战疫情最严峻时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袁振兴率领团队与其他两家实验室,承担着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重点人群筛查的核酸检测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疫情来势汹汹,他们基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连日来,记者走近袁振兴核酸检验团队,感受这支英雄小分队直面病毒的惊心动魄故事。一个月内,袁振兴团队检验出7例确诊病例,处理阳性标本58例。背后,他们不仅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还要付出无尽的汗水。截至3月24日,他们共检测了6827人次,7183个标本……
分秒必争,狙击病毒小分队紧急成立
今年正月初一,一场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神州大地全面打响。当天晚上8点,国家卫健委召开疫情防控视频会议,要求符合条件的三甲医院开展新冠核酸检测。
廊坊紧急行动,沉着应对,共设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三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团队。
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要求比较高。袁振兴与市人民医院、市卫健委有关领导沟通后,决定率队在廊坊诺道中科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从2016年起,市人民医院与廊坊诺道中科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一直进行检测业务合作,该公司实验室设备完善。公司连夜通知休假的检验员结束休假,立即返岗复工。接到电话的检验员没有一个推脱,克服各种困难火速从各地集结到位。
1月26日,袁振兴领队的狙击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小分队正式成立,他们分别是检验员王永凯、马萌萌、刘莹、杨易达、许然然、张蓬雪、邹紫祎和标本接收员李鹏。团队最大的今年32岁,最小的只有24岁,其中五位女性。
袁振兴深知,遏制疫情蔓延,对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及时准确检测,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核酸检测,即要快,及时阻断病毒传播,更要准确,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丝不可大意。袁振兴与实验室主要技术人员紧锣密鼓讨论制定检测方案、防护流程。当天下午,他对7名检验员进行防护服穿脱演练和标本处理模拟操作。为避免检验员感染,每个实验步骤、环节都要防护到位,要求检验员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N95口罩、防护目镜、双层手套、脚套等标准装备进行实验操作。通过预实验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确认病毒灭活后再检验结果与原始样本未见明显差异,于是采取病毒灭活后检验,这样即能降低检验员感染风险,也最大限度节省防护物品。
经历反复模拟操作,战斗打响了。
1月27日上午11点40分,袁振兴将市人民医院6个疑似标本送到实验室。下午2时许,开始第一次正式实验。
实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基因扩增及产物分析区。需要三名检测员在不同区域分别进行试剂配制、标本处理、上机检验操作。
在袁振兴指导下,检验员王永凯、马萌萌、刘莹进实验室进行检测。三人全副武装后,袁振兴还是不放心,又严格检查每个细节。三人进入操作间后,按照操作标准开始实验。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4个小时后,检验结束,三人走出实验室,由于闷得时间长,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有人想先摘口罩,袁振兴严令最后摘下口罩。晚上,实验数据出来了,质控合格,曲线平滑,实验成功,6个标本没有检测出现阳性。袁振兴并没有感到轻松,他结合实验发现的问题,连夜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制定了第一版实验操作规程。
惊心动魄,火眼金睛捕捉病毒
1月28日,袁振兴团队负责全市样本任务的第一天,实验室接到75个标本。
当天下午2点开始第一次实验,检验员王永凯进入风险最高的标本处理区工作。穿防护服时,袁振兴与王永凯进行标本处理细节上交流。有了前一天的经验,王永凯从容了许多。当时,由于标本比较多,提取设备不够,灭活需要时间,王永凯在标本处理区等待很长时间。防护服裹得严严的,口罩勒得紧紧的,王永凯近乎虚脱。护目镜雾气不断,给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他依然按照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后的消毒清洁工作。
晚上6点多,第二批实验操作开始。刘莹第一次在如此严密防护下工作,心里有些紧张。在大家鼓励下,她慢慢平静下来。实验开始不久,刘莹从里面传出信息,有标本撒漏。由于对讲机还没有到位,沟通不畅,袁振兴只能再派马蒙蒙进入标本处理区,协助紧急处理。幸亏实验前袁振兴对突发事件做了应急预案,危急时刻,检测员能够冷静处理。样本提取、试剂配制、扩增检测……四名检测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直忙到深夜12时许,实验接近尾声……此刻,大家心里都很紧张,此前做了几批实验一个阳性结果都没有,又出现突发状况。袁振兴担心实验操作出问题……第二批数据下机,质控正常,有三个样本靶标起跳,即3个标本检测出阳性。阳性标本出来,说明技术环节没问题,但袁振兴更加担心检验员防护措施和终末消毒,他不仅要耐心给大家做心里疏导,还要严格监督实验每个环节的防护措施。
2月11日,袁振兴团队再次负责全市检测任务,当天共接到346个样本。进入标本处理区的检验员换了三次,进入五个人。因防护用品短缺,为了节省N95口罩、防护服,实验室没有标本时检验员也要再等一等,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服。大家走出实验室,脱去防护服、摘下手套、防护面罩、口罩后,每人脸上都有深深的勒痕,双手变得发白、脱皮。
疫情严峻时期,团队最多一天检测393个样本。每次进实验室就是一场与病毒惊心动魄的较量,这些年轻的检验员目光坚定,没有一个退缩。
使命必达,责无旁贷!
从袁振兴到每位检验员,他们说得最多就是“这是我的责任!”
“像做梦一样,从最初的紧张焦虑,到廊坊确诊病例清零,终于松一口气。每个检验员都让我非常感动。随着世界疫情爆发,防输入疫情压力增大,我们依然坚守在一线,继续做检验。”3月18日,袁振兴感慨地对记者说。
今年44岁的袁振兴,文安人,1999年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供职廊坊市人民医院。2003年抗击非典,袁振兴作为留守人员,最后一批去发热门诊。2015年,袁振兴加入中国共产党。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袁振兴第一个报名准备去廊坊定点医院市三院。最后决定由科室检验科副主任陈玉兰作为第一批人员去三院。两个月来,袁振兴率检验员连续奋战,每天早晨7点到岗,晚上回到家经常凌晨两点。作为廊坊市生物安全专家组成员,他还需要对全市8个县级核酸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检查验收。期间,袁振兴多次去市三院进行技术指导。
“说得再多不如做,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自己的岗位!”袁振兴说。
王永凯,1986年出生,就读于河北北方学院(原张家口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文安人。“病例样本随到随检,必须当天出结果,供临床诊断。我们每天进实验室需要8个小时,跟蒸桑拿一样。说心里话,起初有心里负担,担心气溶胶传染。”王永凯说。记者采访注意到,王永凯的耳朵因长时间戴口罩导致的血痕非常明显。“我有检测技能,国家需要必须冲上去!公司厨师陈叔两个多月一天未休,每天为我们做可口饭菜,很感动!”王永凯介绍。王永凯的儿子4周岁生日快到了,父子俩依然不能见面,只能通微信视频以慰相思苦。
杨易达,唐山迁安人,1996年出生,是团队年龄最小的检验员。2016年,杨易达从廊坊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参加工作。“我初一在老家接到单位通知,初二乘坐高铁回廊。经过培训,初四开始上岗。开始确实害怕,在标本处理区很危险。但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冲上去!我想过万一感染,自己年轻抵抗力强,应该没事。做有意义的事,我不后悔!”
马萌萌,1989年出生,永清人,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毕业,来到公司工作多年。此次任务她不仅要做实验,还要协调物资、报表,汇总每日的实验日志。当别人都休息的时候,马萌萌还在整理当日各种记录,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谈起感受,她说:“危急时刻必须上,这是一种责任,绝不能推脱!”
刘莹,1992年出生,河北农大生物专业毕业,2017年来到公司工作。“刚进实验室有点害怕。在袁主任关切下,顾虑很快消失了。袁主任对我们特别好,他经常给我们带来水果和食品。”刘莹说,“将本职工作干好,很有成就感。”
李鹏,1993年出生,三河人,2015年长春科技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这次战“疫”,他在团队中负责接收标本、出检测报告工作。疫情最严峻时期,李鹏每天要接收几百个标本,不仅工作量大,感染风险不次于进实验室的战友。“一次疾控部门送标本的车路上发生追尾事故,标本出现撒漏……当时,我担心感染治愈后留下后遗症,给以后生活带来不便。”李鹏说。
“3月以来,伴随全市有序复工复产,我们继续战斗在核酸检测岗位上。目前,常规检测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员也重新调配。希望这次疫情过后,进一步提高我市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水平!”袁振兴说。
春暖花开,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幕后英雄的战斗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