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涌现出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正能量典型。许多热心人士捐款捐物、慷慨解囊,用凡人善举传递温暖,为抗击疫情增添助力。而在这聚光灯的背后,还有一个群体在默默奉献着,为了尽快将爱心捐献送至抗疫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不舍昼夜,筑起爱的“桥梁”。他们就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截至2月20日24时,市红十字会本级累计接受捐赠款物总价值1744.5万元,其中接受捐款1126.41万元,物资价值618.09万元;累计支出捐赠款物总价值1601.07万元,其中捐款支出982.98万元,物资支出618.09万元。
“我每天能接打电话100多个,有捐款的、有捐物资的,有咨询的。”因为说话过多,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蔡宝元嗓子有些沙哑。从1月27日向社会公布捐赠热线开始,他就负责接收物资,这样的节奏已经持续了20多天。
电话咨询只是开端,接收物资并尽快送至抗疫一线才是关键。“防控物资紧缺,我们规定捐赠物资零库存,当天就得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吴春芳表示。
2月5日,蔡宝元接到爱心人士电话,对方在天津某地排队三天三夜终于买到了5吨消毒液,想捐给疫情最需要的地方。“接到电话,我们立刻行动,通过市住建局联系了30多个小区,物资一到就马上发到了大家手中,解了这些小区缺少消毒液的困局。”当天飘着雪花,天气寒冷,但大家心里都暖意融融。
59岁的王玉虎是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还同时负责着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物资保障组工作。他每天都在千方百计协调联系医疗物资供应。2月3日晚,宏泰集团从外地转运来7万只口罩和5000多套防护服。得知消息,王玉虎和专家急忙赶到现场。“口罩和防护服正是一线最急需的,企业的鼎力相助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几万件物资,清点数量再消杀,王玉虎忙了整整一夜。但收到物资的欣喜,让他早忘了疲惫。
连日来,市红十字会忙着接收、发放物资,他们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成了地道的“装卸工”。
2月1日,广阳区九州镇果农魏长旺给市第三人民医院捐赠了2400斤雪花梨,要给一线的医务人员“清清肺、败败火”。一筐梨重80斤,工作人员一筐筐搬运着。“当时没觉得,直到第二天发现累得有些直不起腰来。”工作人员刘枭继续说,“和捐赠人的大爱比起来,我们这点辛苦不值得一提!”
捐物当天送达,捐款更要透明公开。财务科工作人员何珊负责接收捐款,少至1分钱,多至上百万元。她一天要接收上百笔款项,每一笔都要办理接收手续,开具捐赠票据,并按照捐赠人意愿将款项及时转赠被捐赠人。为了加强信息公开,市红十字会还把捐赠款物收入和支出情况连续在媒体上公示,让社会大众放心。
疫情期间,社会捐赠集中,市红十字会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吴春芳经常忙到下午才能吃上一口“早饭”;何珊身体不适也坚持在岗,她说“不能因为我影响办理捐赠手续”;蔡宝元母亲生病打来电话,他正忙着接收物资,无暇顾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了更好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市红十字会还积极发动志愿者力量。
疫情防控以来,市红十字会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晓丽,带领志愿者到廊坊市12320卫生健康服务热线服务中心接听心理热线,24小时为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引导大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疫情。为了调节隔离人员和院前急救转运人员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志愿服务队还为隔离点的医学观察人员做心理疏导近100人次。
连日来,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李景辉每天带领志愿者到隔离点、市疫情防疫指挥部、老旧小区、村街等地进行义务消杀,为全市人民生命健康撑起“保护伞”。
廊坊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孕育了许许多多爱心人士。“我们要做好‘桥梁’,第一时间把爱传递出去,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吴春芳坚定地说。